直播体育的参与者大全:深入分析构成这一动态行业的多元化群体
- 发布于:2024-10-04 12:30:21
- 来源:24直播网
直播体育行业是一个庞大且不断发展的行业,涉及到各种参与者,从运动员和球队到媒体公司和赞助商。了解这些参与者及其在行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理解直播体育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运动员和球队
运动员和球队是直播体育产业的核心。他们创造了球迷欣赏的精彩内容,并通过他们的表现和故事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运动员:- 提供高水平的竞争和娱乐性
- 与球迷建立个人联系
- 为赞助商提供代言机会
- 管理运动员 roster 和教练团队
- 制定比赛策略和训练计划
- 通过门票销售、商品销售和赞助协议产生收入
联盟和管理机构
联盟和管理机构负责监管和组织特定运动的专业体育赛事。他们制定规则、制定时间表并确定冠军。
联盟:- 监督球队运营和比赛规则
- 组织季后赛和锦标赛
- 与媒体公司谈判电视转播权
- 制定和执行国际体育规则
- 管理反兴奋剂政策
- 认证赛事和运动员
媒体公司
媒体公司负责将直播体育赛事传送到球迷面前。他们拥有转播权并制作和分发内容。
传统媒体公司:- 通过电视、广播和印刷出版物提供直播报道
- 拥有独家内容和存档内容
- 为球迷提供深度分析和独家访问权限
- 通过流媒体平台提供直播和点播内容
- 创建定制化内容和交互式体验
- 接触到更广泛的年轻观众
赞助商
赞助商是为直播体育赛事和球队提供资金的公司。他们受益于品牌曝光和与球迷的联系。
赞助类型:- 球衣广告
- 场边广告牌
- 场内赠品
- 官方合作伙伴关系
- 提高品牌知名度
- 建立与目标受众的联系
- 与体育价值观关联
- 获得独家营销和促销机会
技术提供商
技术提供商为直播体育行业提供技术基础设施和创新解决方案。他们使赛事能够以更高的质量和效率进行直播。
技术类型:- 流媒体平台
- 摄像和制作设备
- 数据分析和跟踪系统
-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
- 提高直播质量
- 改善粉丝体验
- 提供新的收入流
- 促进创新和行业进步
观众
观众是直播体育行业最终的目标受众。他们消费内容、购买商品并支持赛事和球队。
观众类型:- 休闲球迷
- 铁杆球迷
- 幻想体育参与者
- 赌博爱好者
- 创造收入流
- 推动行业增长
- 建立社区意识和归属感
- 影响体育文化的演变
结论
直播体育行业是一个由各种参与者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每个参与者在行业的成功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这些参与者,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对于理解直播体育的动态性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许多人对「秀才」类账号被中老年追捧不屑一顾,这是否是一种偏见?是年轻人对父母辈的「傲慢」?
1.大多数人青春期自我意识的构建,都是在对父母权威的反抗中树立的。 成年以后,他们依旧会保留这种习惯,只不过对象不再单纯是长辈,而是可以针对任何一种社会主流的文化。 比如,某个网红明星火了,成了主流,那么马上就会有人去黑他。 比如,某个游戏火了,成了主流,也会有人去黑他,以此类推。 说实话,有时候要不是看网上一些恶搞和鬼畜,我压根不知道谁谁谁又火了。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主流文化受益者多多少少还得感谢这群叛逆者的“傲慢”。 2.都是追星,谁比谁高贵多少啊?还真别不信,长辈喜欢秀才、一笑倾城,和大家喜欢周杰伦、王心凌、宝石老舅什么的,只有方式、风格不同,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秀才他们会开直播,你刷个大礼物他们会念你ID感谢榜一,但这跟明星演唱会上你花了大价钱坐到前排,靠挥舞双臂大声呐喊获得明星侧目或者“点歌”资格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都是——喜欢一个人;较多关注一个人;希望这个人也注意到自己;会为他做出一些以前不会做的行为。 觉得他是自己平凡甚至黑暗生活中的一束光。 你要说作品不作品的,说歌星好歹有歌曲、影星好歹有剧、笑星好歹有段子,但是要知道,哪怕是对口型,秀才的抖音耍帅那就是他的“作品””了,是的,耍帅也是作品,很重要的作品。 为啥秀才火了,中老年女人们就成了笑话?3.被不追星的人笑话也就算了,还要被年轻的追星族甚至自己的儿女笑话?还不是因为中老年人这个群体,历史上第一次爆发出让人无法适应的群体性关注,开始史无前例的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渴望了?你嫌你妈在评论区留言“秀才,姐姐喜欢你,好想见你”,你妈还没骂你在爱豆微博底下刷“老公”“老婆”呢;你嫌你妈给秀才打赏,你妈还没说你跑外地去追演唱会呢,妈妈好歹花的自己钱吧?你还在争论秀才到底油不油low不low?!人家“秀才”之类的人已经在研究怎么在“银发经济”里获取更多流量了。 4.所以,真正的区别根本就不是你追的是周杰伦、汪苏泷、肖战、易烊千玺,他们追的是秀才、一笑倾城,也不是年轻人追星合情合理,老年人追星伤天害理,真正的区别是同样是追星,你到底是“正常喜欢”、是“较为关注”,还是“不理智追星”。 只要是正常喜欢,就都是个人自由;只要是“较为关注”,也都属于个人喜好范畴;但只要升级成了“不理智追星”,不管你是未成年还是退休多年,都需要正确引导和劝阻。 所以我的原则一向就是:只要你没影响到我,你爱干啥干啥;只要我没影响到你,我爱干啥干啥。 没有歧视的意思,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跟在乡下长大的孩子看东西的角度和态度就不一样,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 对于「秀才」类的账号,他们肯定瞄准的是中老年人群体,因为中老年人就是喜欢「秀才」这个类型。 我们拿40多岁和20多岁的人喜欢的人事物给中老年人,中老年人一样“不屑一顾”。 5.这是「傲慢」吗?肯定不是啊。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人给不喜欢吃香菜的人拿香菜,不喜欢吃香菜的人扭头就走了,这是不礼貌吗?是傲慢吗?是不尊重吗?不是啊。 要是不礼貌,也是先拿出香菜的那个人不礼貌的。 人家不喜欢的东西,硬塞给人家干嘛呢!这确实是一种偏见,但是和什么年轻人,父母辈无关,也不是什么傲慢。 事实上,同样都是年轻人,甚至都是篮球爱好者,也存在这种偏见。 一个圈子内部都有鄙视链呢。 前阵子TFBOYS十周年演唱会,粉丝那些魔幻离谱的行为,被全网嘲。 和“秀才”比,这些嘲笑反对看不起的“偏见”不是更大吗?所以说,这种情况其实是个社会的常态。 本来嘛,你喜欢你的,我喜欢我的,大家互相看不顺眼,谁也看不上谁,这是很正常的。 这其实就是大家口味不一样而已,之前《罗刹海市》那么火,照样有人不喜欢。 还有,某些人能不能别拿什么金融自媒体说事儿?到现在还没看明白网络上99.9%的自媒体(尤其是财经自媒体)可以归类为“诈骗犯”吗?尤其是金融领域,房地产、加密虚拟资产、股市基金、期货外汇……基本上你关注的不是精明点的诈骗犯就是水货诈骗犯,现在是什么玩意儿都可以搞自媒体、做直播。 认知不清白的人还喜欢以粉丝多寡论水平,这特么相关吗?6.粉丝多的人就代表有智慧?有品德?有这样的理论?一个人有没有真才实学不是看语气的,凡是拿语气说事儿的,最容易被诈骗了。 你要记住一个基本的常识——骗子最温柔,是因为他们对你有所图谋。 当一个人对你有所企图,当然会委曲求全逢迎你、哄逗你,但是这种逢迎只是暂时的,一旦其目的达成必然弃你如敝履。 主要还是因为,大多数人年轻人潜意识里面都认为老人是没有需求的,尤其是情感需求。
80后一代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研究背景和意义,高分!!!
浅谈80后一代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80后一代及其消费变化1.1 何谓“80后一代” “80后一代”这一名词源自于一次作文比赛。 1999年,上海市作家协会旗下的文学刊物《萌芽》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国内知名大学联手举办“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诸多参赛选手表现出来的才华与激情,出乎包括主办者在内的许多人之意料。 担任评委的作家和评论家们,也用一种惊喜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并善意地对那些体现出一定天赋的参赛者予以鼓励。 获奖者们也因此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新概念”写作群体。 他们大多出生在八十年代,是80后一代诞生的先行者。 随着媒体越来越强的关注,80后一代为更多的人所关注。 80后一代主要是指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一代,一群1980-1989年出生的经济逐渐独立的大孩子们。 [1]1.2 80后一代相比较于上一辈们的消费变化本文所描述的“上一辈”,不是80后一代的父辈们,而是1970-1979年出生的70后一代。 特殊的生活经历造就了70后一代独特的性格特质,独特的性格特质注定了他们的不堪重负。 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受父辈们传统思想的影响,会有意识地控制大手大脚的冲动而攒一些钱。 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使得光脚怕穿鞋的80后一代与上一辈们在消费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1.2.1 食品方面的消费差异70后一代兄弟姐妹很多,每个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财富都是最小化的。 他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以求得维持一大家子。 吃的饱,穿的暖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满足的事。 逢年过节,有块糖之类的零食,则是他们年少时值得炫耀和开心的事。 而80后一代在421的家庭模式下,则显得独一无二。 他们在两代人六位长辈(甚至更多)的关注下,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物质生活相对而言比较优越。 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长辈们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他们吃啃德基、麦当劳、洋快餐,不喝白开水,只喝瓶装的有甜味的饮料。 他们不再只求吃饱,在色、香、味的要求上也有所提高。 1.2.2 衣着方面的消费差异 70后一代是本分的一代。 他们的穿着中规中矩,颜色单调,款式单一。 从众多老影片中,不难看出黄军装、的确良、中山装……在他们中间广泛流行而深受他们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文化的发展,他们的思想不在束缚,受时尚的吸引,他们倾向于牛仔裤、红裙子。 服装的颜色逐渐鲜艳,款式也趋向多样化。 但那时的牛仔裤还不怎么打补丁,红裙子也是上不低胸下不超短的款式。 对他们来说,物美价廉,质量有保证才是最重要的。 80后一代则更加注重服装所蕴涵的文化意味、品位、潮流。 80后一代与上一代之间的消费观念代沟,宽的足够撑船,便宜实惠不再受宠。 他们穿的有品位、有风格,尽量避免“撞衫”。 他们注重外表,喜欢常换新衣,更加追求自我,更喜欢标新立异地扮酷。 1.2.3 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差异作为“文革”前后出生的一代,非常年代决定了70后一代的精神世界存在很多空白。 他们纯真,以至于当时所谓的新潮诗歌与言情小说在他们眼中,都会显的有些小资情调。 读关于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等人为主要题材的连环画。 他们在课堂上会一边听着几何老师不厌其烦地讲着晦涩难懂的梯形中位线定理,一边在课桌下面读着汪国真的诗或琼瑶的小说。 《平凡的世界》、广播连续剧《人生》、孙少平、高加林等人的生活与情感经历,让他们的心头洋溢着莫名的感动,他们的思绪纯而又纯。 80后一代则不显的纯真,一些媒体评论80 后一代是“物质化的一代”,他们是吃着零食,看着广告和动画片,玩着网络游戏长大的。 80后一代爱玩,爱结交朋友。 于是ktv、club酒吧、饭店也是他们消费的几大场所。 他们很少看新闻,很少读报,但他们会仔细的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杂志。 在80后一代眼中,“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 2 80后一代的两个群体及其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2.1 80后一代的两个群体本文所描述的80后一代的两个群体是以“高考”这一事件为划分标准:高考成功者,便是现在在高等院校内继续求学生涯的大学生以及由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未经历高考或高考失败者,大部分人会选择外出务工,具有更多的城市化冲动,他们生于八十年代,被称为二代民工。 2.1.1 在校生以及由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虽然他们经济尚未独立,但已具有独立的购买能力,在购物时自身意志力较差,只要兜里有钱就会迫不及待地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些特点反映在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上为:(1)追求新奇。 大学生虽身在校园,却有很多的社会接触、社会实践时间,有了一定的社会能力,也能自主的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同时又没有中学生高考的压力,没有成年人较重的工作、社会、家庭压力,真正可以放开束缚随心所欲的进行一些消费,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2)强调“美感”。 即要求商品的美学价值能与自己的审美观点相一致。 但大学生所讲的美感与传统美学所讲的美感并不完全一致。 在他们的眼中,也许残缺是美的,不对称也可以是美的……只要“我”觉得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 选“它”没有理由。 (3)追逐时尚。 生理与心理的渐趋成熟使得大学生开始追逐成年人的社会游戏,而时尚活动莫过于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时尚本身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广泛关注,又正好契合大学生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特征。 [2]由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我们可以称他们为职场新人。 对于不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 “花明天的钱”逐渐成为他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职场新人与多数人“随时产生购物需求、选择时机适时购买”的消费方式不同,他们往往会将学生时代渴望拥有却无钱购置的时尚消费品在刚离开校园、获得工作的初期迅速购入,多年因收入有限而被压抑的消费欲望随着工资的获得转化为购买需求。 他们具有较强的消费信心、渴望认同的心态和追求卓越的价值观,表现出重视享受、追求品质、崇尚名牌、钟情时尚等特征。 2.1.2 “80后”民工和“后80”民工的消费心理和行为“80后”与“后80”是两个以85年为界限划分的概念。 “80后”民工和“后80”民工构成了第二代民工。 他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表现为:(1)追求新颖和时尚。 二代民工年龄在18-28岁之间,他们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对未来充满希望,具有冒险和献身精神,任何新事物,新知识都会使他们感到新奇渴望,并大胆追求。 (2)盲目性。 二代民工由于知识不高且他们是直接从学校到工厂,缺乏社会经验,对商品的感知能力,分析评价能力,鉴赏能力较低,消费时往往采纳别人的建议,所以购买商品时有一定的盲目性。 (3)尾随性。 这部分人生活在城市中,与城市里的人打交道,多多少少会受到城市人的影响。 城市青年知识丰富、信息量大、接触新鲜事物较多,所以他们能够把握时尚脉搏。 而二代民工对时尚的东西接触较少,加之他们缺乏自信,不敢凸显个性,但他们又想尽快地融入到城市中去,想尽早的被城市人接纳,所以他们会留心观察周围城市青年的穿衣打扮,尾随其后,间接的追随时尚潮流。 (4)攀比心理。 这帮从学校到工厂的人,大多数没有务农经历,所以他们不懂得节约。 每天在工厂和自己同等身份的人打交道,中国历年来的小农思想使他们首先在同类中具有了攀比心理。 (5)崇尚品牌和名牌。 他们追求时尚和攀比的心理决定了他们有崇尚品牌和名牌的心理。 名牌是信心的基石,高贵的象征,地位的介绍信,成功的通行证,为了让身边的人接受自己,他们多会选择有品牌的商品。 (6)注重感情。 二代民工多是青年人,这个年龄段的人思想倾向、志趣爱好普遍不成熟,行动易受感情支配。 表现在消费活动中,容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情感变化剧烈,经常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 2.2 80后一代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通过对80后一代与上一辈消费的差异、80后一代两阶段的两个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分析,总结出80后一代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2.2.1 80后一代的消费心理特征(1)情感:80后一代的受教育程度与上一辈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多拥有知识资本,以脑力劳动为主,是形成中国新生中产阶级的重要支柱,也是未来市场消费的主要支持者,但是他们受本身现实收入的限制,在消费层次上较平民化,,而观念上受广告影响较大,崇尚白领品质生活,对各类名牌产品如数家珍,即倾向上的高端化和行为上的低端化。 他们作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核心,但是在人际交往上往往缺乏成熟的思维,社会力量薄弱。 他们在消费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殊行为都带有浓重的情感因素。 (2)学习:青年的消费行为方式会受到家庭方面长期教育和父母榜样行为的深刻影响。 但在踏入校园,尤其是大学校园后,开始初步的独立于父母的自主消费,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殊的消费群体圈。 此时在消费观念上,由开始的谨慎性慢慢过渡到越来越开放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也开始更多地受到周围的同学、朋友、群体中的领袖消费者,时下最流行的偶像等参照群体的影响,整个消费心理随着对新环境的适应和过渡,开始产生变化。 在各种影响中学习,建立起新的消费观,消费心理经历了一个学习、成熟的过程。 原来的生活消费观开始被商家构建的“新生活”概念打破,并通过不断的宣传暗示青年消费。 其结果便是产生了许多非必需品,或是奢侈品的购买。 (3)个性:这一代的青年人,成长于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发展时期,生活水平较上一辈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独立、自我的个性特点。 他们认为“我就是我”、“Nothing is impossible”、“just do it”,崇尚个性化,风格化。 需求变得多样化,消费变得复杂化,“我”有“我”的特定需求和消费欲望。 “我”的产品只属于“我”,他们带有我的情感色彩和特定的选择价值,能够体现“我”的消费品位、消费文化和消费追求。 (4)知觉:在品牌化观念盛行的今天,越来越鲜明的品牌意识成为这一代人不可阻挡的消费趋势。 品牌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的功能竞争。 根据社会知觉理论,人们是根据自身对某种现象和行为所获得的感觉作为行为的导向。 [3]一定的品牌不仅代表产品本身的层次和价值、品牌意识也反映了消费者的价值观、个性、自信心等,有些更是成为个人身份和地位的代名词。 而且品牌意识也突破以往塔尖式的模式,开始向大众化发展。 好品牌不一定是最贵的,但一定是最对的。 80后一代,具有强调独特,紧跟时代脉搏的心理特征,青睐时尚,个性化,功能多元化,能体现自我风格的产品。 品牌大众化日渐深入人心,它不仅可以为品牌的选择者提供他所需要的价值,并能帮使用者体现其自身的选择价值,这些都是当今新青年一代最为需要和重视的。 (5)文化: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广告、传单、海报、影像视频、互联网等手段的互动配合下,为每一次消费热潮营造出特定的消费文化,并倾力将其推向顶峰,来引导市场中的消费者。 作为时刻关注潮流最新动态、最cool信息、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这一代青年人,尤其是这种消费文化的积极响应者和支持者。 当消费主义弥漫时,他们抛弃了保守的储蓄,认为节俭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持续的、甚至是超前的消费;当娱乐文化大行其道时,他们模仿明星的服装、发饰、造型等等,成为明星代言产品的忠诚拥护者。 “时尚”、“另类”、“个性”、“大胆”、“新派”,所有与这些相关的消费都使他们乐于投身其中。 2.2.2 80后一代的消费行为特征(1)感性消费:80后一代由于从小处于家庭的核心,在成长中备受关注,形成了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并有很强的敏感性。 因此,在消费中崇尚属于自我的消费选择——“我的选择我喜欢”。 而这种选择同时又大都带有强烈的自身情绪因素影响,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受影响的弹性很大,尤其当感官受到广告传媒、促销人员、价格折扣、外部环境、群体消费趋向等各种因素或其综合作用影响时,其消费行为变得情绪化、感性化、冲动化,期望借此来体现自身的独特,消费的重点有时甚至脱离商品本身,热衷于其衍生的各种附加价值。 (2)超前消费:观察80后一代,随处可见低头专注短信的“拇指一族”。 随身听、mp3、电脑、网络等电子数码类的产品也成为他们消费的必要或已列计划支出。 出门打的、过于追逐消费中非必要的名牌,对待收入更多的是消费而不是储蓄等等消费行为日渐盛行。 同时信贷消费的进一步普及,使得他们对于奢侈品也开始突破浅尝辄止的界限。 通过一系列的负债消费将以往的储蓄积累变成了现实的消费成果。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形成了行为与意识上的“白领消费族”。 (3)个性消费:80后一代,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有自己的见解和取舍,追求个性彰显,与众不同,“我有我风格”,这些都导致了更加前卫、个性的消费行为。 于是个性化成为他们消费的必然选择,成为他们体现自身可区分可辨识的、独特的方式。 少数高收入青年,身着名牌服装,开着跑车,住着高级住宅,以此突出白领消费的个性化。 而大多数青年人受自身收入限制,并不能将高档名牌生活化,但这并不阻碍他们消费的个性元素化。 他们会挑选自己需要的原料,自行设计,自己动手加工,形成“只属于我”,带有自我特色的饰品,陶塑,小器具;他们会打造完全属于自己的个性专缉,创意个性写真。 创造流行,将个性消费进行到底已经成为80后一代不可避免的趋势。 (4)娱乐消费:80后一代青春、活力、时尚,有着极大的求知欲和求新欲。 他们大多未完全步入社会,压力较小,时间也相对宽松,于是对各种休闲娱乐的消费需求要比其他年龄层的群体旺盛。 打台球、开party、进迪厅、影剧院、茶亭、泡吧等日常娱乐活动在他们中转为大众化,而蹦级、攀岩、滑翔、漂流、潜水、探险、自助旅游等刺激的娱乐活动则满足了他们“尝鲜”、“求新”、“探险”的消费心理,符合他们期望中的完全自由化的生活方式。 只要是符合他们个性要求、消费潮流、新兴时尚等特点,就必然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积极投身于这股娱乐消费热潮中,并成为其主流消费者。 (5)潮流消费:青年消费者在时下最流行消费理念的影响下,对原有消费观念产生了莫大的震撼。 他们在审视现有的生活时,发现其与期望中的流行、浪漫、自由、潇洒的元素相差甚远,便开始一批一批地投入到新兴的消费潮流的大军中。 形象变得大于意义,并沉浸在这种过度商业化的消费模式中。 互联网,这种新兴的、小范围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快速便捷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成为时下最具潮流的新生活思维模式。 对于网络本身的消费,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除了“网上冲浪”的消费外,网上购物也愈加成为商业经济社会中青年们热衷的消费新方式。 (6)体验消费:经济社会的青年们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独立意识渐强,而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他们的消费行为在多数情况下,也不再像以往具有过多的盲目性,而是更趋于冷静、理性,更重视产品所带来的各方面的附加效应,以此进行比较、鉴别、挑选,尤其重视产品消费体验中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心理上、情感上最大的满足,并获得差异性、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感觉。 (7)成就消费:作为独生子女的青年一代,对自我的期望值都比较高,对未来也有相当的憧憬,消费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消费过程中带来的感觉,享受的不单纯是结果,而且是过程中的快感和成就感。 他们缔造行为与意识上的“白领消费一族”,不论收入是否丰厚,消费意识绝不落伍,具有变革与创新的勇气,以及改善自身条件愿望,消费行为变得更加大胆、实际。 3 针对80后一代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制定营销策略 3.1 伙伴营销80后群体是一个比较感性的群体,极易受他人影响,与自己特征或价值取向相同的人就会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 他们会把自己所欣赏的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物,特别是一些有号召力的同学和朋友。 参照群体的规范作用和比较作用影响着80后群体的消费方式、消费动机。 在营销中,抓住这类群体的高知和参照群体现象,企业可以在营销中采取意见领袖的方式,对一些时尚类产品,可以利用80后群体作为代言人,从而一举撬动整个年轻人市场,甚至可以让他们充当新产品的尝试者,让他们主动去进行口口相传。 同时企业还可以采取“伙伴群体营销”的模式,利用群体内部互相影响的模式来组织营销活动,实现整个群体的联动。 这一策略的营销对象比较适合在校大学生和二代民工。 在伙伴营销模式中,营销方会举办一些竞技活动,加强年轻人群体的伙伴化特性,让年轻人对产品产生高度认可,形成营销方于目标市场的沟通。 在校大学生压力较小、对新鲜事物易于接受、热爱运动、希望受人重视、思维活跃,可充当伙伴营销中的参与者角色。 因自身条件,部分人会成为该群体的意见领袖,给人以建议。 二代民工尾随性很强,跟随于消费水平差别不大的大学生之后,间接追求时尚。 3.2 符号营销80后群体比较强调个性,而个性就是通过一些前卫的符号或者载体来体现的,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其他人不一样,通常会比较有力度,甚至比较反叛,他们通过追求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 80后群体经常上网,他们在网上形成了很多自己的语言系统,创造了很多自己的语言符号,“酷”、“爽”还有很多简化的根本不符合语法规则的网络词语,都来源于他们的创造。 他们在消费的时候,会去寻找能够和他们这个群体的符号相一致的产品。 企业要赢得80后群体的偏爱,需要大力去发掘这个群体的一些流行语言、词汇、行为和心理,并要学会将这些元素融入到产品研发和传播策略中,这样才能建立他们的认可度和信赖度。 “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叫做符号消费。 ”[4]这一策略的营销对象比较适合在校大学生和职场新人。 他们知识丰富、信息量大、接触新鲜事物较多,具有更强的个性消费心理,更乐于创意个性消费。 3.3 感官营销80后群体对自己流行文化的变化,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新鲜与惊奇,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大大丰富了青年流行文化的物质载体。 他们对最新的IT数码等技术都很好奇,同时也很愿意为此付钱。 他们重视产品的外观和款式,追求IT和数码产品的功能化,尽情体现自己的个性,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从长远看,要赢得80后群体的市场,当各厂家之间的内在技术不存在多大差异时,产品的款式和外观颜色将成为取得市场良好销售的有力武器。 感官营销中,商品多为IT和数码产品,价格偏高。 对于价格接受度倾向于中低端化的在校大学生和二代民工来说,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该营销策略目标市场更适合定位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 他们往往会将学生时代渴望拥有却无钱购置的时尚消费品在刚离开校园、获得工作的初期迅速购入。 多年因收入有限而被压抑的消费欲望随着工资的获得转化为购买需求,从而形成短时期内高强度的消费能量。 3.4 网络营销我国网民数量达1亿多,其中,18岁以下用户占16.3%,18-24岁用户占37.2%,且大多每天都上网。 [5]80后群体对于网络的应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QQ、网上BBS、个人网站、网络游戏、MSN到现在的个人博客,80后群体始终站在互联网应用的最前沿。 网络对于80后群体来说,不仅是非常好的接触资讯的媒介、娱乐和信息交流工具,也是让他们成长为最精明和最专业的消费者的平台,这都来自于这个群体在网上充当意见领袖的贡献,而其他的群体则会因为这些意见而影响到消费决策。 互联网营销对于80后群体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不论是传统企业在互联网上的营销,还是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模式创新,都不能忽视这个群体的潜力。 网络对于在校大学生、职场新人和二代民工来说,不是陌生,而是很熟悉。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消费必不可少。 在网络上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潮流信息、交流思想、展现自我。 通过网络了解商品、追求时尚。 3.5 体验营销80后群体对生活中非常规事件很有兴趣,且对新事物愿意去尝试,并且他们非常注重内心感受,强调对于产品的真切体验。 80后群体对于DIY、体验活动、试用等的兴趣度大于任何一个群体。 渴求体验的心理一方面说明80后群体乐于创新的特点,另外也说明他们更加重视消费的过程感受。 对于企业来说,要赢得这部分群体的青睐,需要为他们创造各种体验的机会,加强体验营销可以让80后群体成为好的口碑传播的重要群体。 80后一代消费行为具有体验消费这一特征,鉴于此而提出体验营销。 对于具有很强的消费倾向、很若的消费能力、渴望购买而无钱购置时尚品的大学生和二代民工来说,参与体验营销,实施体验消费,未必不是很好的选择。 3.6 风格营销80后群体由于掌握了很多前沿的时尚和流行资讯,因此他们对于各种流行的产品风格和设计有着自己的见解,但是总体来说,他们崇尚自由生活的倾向使得他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较为追求简约风格。 青年们对于现在流行的时尚、怪异以及夸张的超规定风格已经不足为怪,这多少会让他们感觉到有些“审美疲劳”,而传统怀旧的风格会让年轻人感受到自然和深厚的文化气息,这当然也成为他们的新宠。 繁华之后,皆归尘土。 当时尚、怪异、夸张的风格使人产生审美疲劳而不再受关注的时候,传统怀旧的风格则成为新宠。 职场新人由校园走向工作岗位,逐渐获得工资,经济慢慢曾长,手脚不再拮据。 经历了大学四年,不再叛逆,逐渐成熟,对于风格的追求,只为简洁、不复杂。 3.7 娱乐营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娱乐对很多人来说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奢侈,但是对于80后群体,这却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而且,在消费上的娱乐化倾向也较为突出。 对80后群体来说,爱玩不算长处,会玩才显得自己与众不同。 80后群体的这种娱乐化的形态带来的是娱乐营销,各种各样新奇的水吧、咖啡馆、迪吧、歌厅、饰品店等都是80后群体的偏爱,而打打杀杀的网络游戏、热闹的嘉年华等的兴起也正好切合了80后群体的心理。 娱乐营销适合于整个80后一代群体。 对于企业来说,针对80后群体需要采取出众的娱乐化营销,在产品设计、终端场景还有广告诉求都要有娱乐的概念。 3.8 亚文化营销80后群体由于心灵上的不成熟,以及处于强烈的求知和认识社会的阶段,导致他们在群体内部形成分化,从而变成自己的小圈子文化,这些小圈子就变成了80后群体的亚文化。 现在流行的80后群体的亚文化包括小资一族、SOHO一族、BOBO族、胶囊一族、网络一族等。 这些群体各有各的个性和特征,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品位。 这些给营销带来的启示在于,越是年轻的群体,越需要做进一步的市场细分,否则,很多产品很难建立与群体的对应性和穿透力。 针对80后一代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制定了八种营销策略。 上述各营销策略的营销对象,并非都要一一对应,只是相比较而言更加合适而已。 面队整个80后一代,企业必须做好目标市场细分工作。 对特定的80后群体,采用更加合适的营销策略或各种营销策略综合运用。 4 总结80后一代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崛起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权利、消费意识、消费话语正在深刻影响着许多企业的市场策略。 对这个日益庞大的消费群体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准确把握他们的消费心理特征,这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抢占未来市场阵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虽然他们还未完全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导者,但他们是未来的市场中坚力量,只有抓住了他们,才能掌握未来中国的市场。 时代在变,消费者在变。 商家要对80后一代群体进行强有力的营销,必须吃透这个群体的消费文化,采取多种营销要素的组合,才能取得胜利。 [1]丁家永.中国营销传播网.2006-06-08.施应林.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版,(4):48. [3]刘英陶主编.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第49-50页 [4]王宁.消费的欲望[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5] 肖明超.营销学院.2006-04-25
简述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1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体育当做社会主义的一项福利事业来认识,体育与文化、教育、卫生 等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 拨款,而对于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即:体育的产业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 随着中国改革开 放步伐的 不断加快,体育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体育的产业性质得以重新认识,“体育产 业”一词也就随着人们对体育的产业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应运而生。 从产业划分角度来看 ,体育产业原本是以体育服务为主要劳务产品的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围。 但是,从世界 各国 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的,很难对各产业之间进行具体的区分。 不少西方体育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等在统计体育产业产值时都把与体育相关 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产值统计在内。 因此,如果把体育产业仅仅界定为与体育服务产品 有关的产业,一则范围太窄,不能反映体育产业的实际范围;二 则难以与国际惯例接轨。 现阶段,我们认为体育产业是一种“复合产业”,它包括与体育有 关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即:体育产业主要包括三大类别:第一为主 体 产业类,指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内容。 第二 类为体育相关产业类,指为体育服务产品 提供相应支持和保障的各种产品。 第三类是指体育部 门开展的,旨在弥补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其它各类经营活动。 1.1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践过程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至1991年。 以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 , 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思想指导下,国家体委提出了体育社会化发展的方针,通过 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使过去由体委一家办转变为各行各业大家办,由单纯依靠国家投资转向 以国家投资为主,向社会多方筹资的办法,对体育场馆的经营提出了“以体为主、多种经营 ”,“由事业型转变为经营型”的要求。 体育开始涉及场馆出租、土地转让、兴办公司等经 营创收活动。 这一时期对体育产业的认识和实践,大都停留在“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阶 段,体育只是充当一种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其产业地位和经济价值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 同。 相应地,体育用品业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主要是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从事体育 服装、运动饮料、运动鞋等劳动密集型体育用品的生产,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生产规模较小 。 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至于1996年。 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体育发展也逐渐转变为面向市场,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这一转变,首先 国家体委机构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所有运动项目管理职能从政府管理中分离出来,成立了20 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 尤其是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协会实体化的进程,将足球运动推 向市场,与此相适应,各足球运动队都按照职业俱乐部组建的要求,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 营的市场主体,带动了中国足球产业的发展;其次,国家体委制定了《1995-2000年中国体 育产业发展纲要》和相应的体育产业发展的法规。 在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中,明确了中国未来 15年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点和目标,发展体育产业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措施,中央和 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体育产业发展的法规;办起了中国体育博览会,开放了体育竞赛市 场;此外,还发行了中国体育彩票,成立体育基金等。 国家体委还在重庆市和长春市确定了 两个体育产业开发实验区,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突破单纯的创收增资的模式,开始走 向立体化的产业开发阶段,这一发展集中表现为三个转化: 首先是以开辟国内外商业性竞赛市场、引进外资开发体育场馆建设,发行体育彩票,使体育 开始由“搭台”的配角,向经营的主体转化。 其次是以出售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权、产品专利权、广告制作权与大众体育有偿服务为特征 ,使体育产业开始由有形资产的利用向无形资产的开发转化。 再次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以股份制方式开发经营体育产业为特征,使外部输出性赞助 开始向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的经营转化。 第三阶段,1996年至今。 1998年2月25日,随着“中体产业”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 成功上市,使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目前,在上市公司中,以体育产 业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已达四家,通过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实行资本运作,将极大促进我国 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形成规模效益,规范体育分产业企业的经营管理。 从另一方面也说明 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力扶持,最终将使体育产业的发展摆脱政府的干预,形成以市场调 节为主的运行机制。 1.2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体育产业是随着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体 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体育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 从体育产业的构成来看,体育产业是由本体产业、相关产业和其它产业所组成。 在 体育产业发展初期,需要通过发展体育的相关产业和兴办其它产业来积累发展资金。 由于体 育本体产业主要受政府调控,行业垄断性较强,其发展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相关产业 中,主要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较迅猛,但 就体育用品产业的内部结构而言,我国体育用品从 整体来看,自主开发、设计能力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大都以来料加工 为主,还没有形成自主开发的主导性体育产品。 在整个体育产业结构中,主体产业所占比重 较少,产业结构之间发展不协调。 而要保持体育产业的持续、有效地发展,应确定体育产业 的合理结构,优先发展体育本体产业,通过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 。 1.2.2 体育产业项目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的增加,对健身、娱乐、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 部分项目在投资、引进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钓鱼等 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导致恶性竞争,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如广东省各地的高 尔夫球场已立项48个,现已建成27个,深圳仅保龄球场就已有34家,500多个球道,北京市 仅保龄球球道就已达2000道。 在这些项目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与市场预 测 ,过高地估计了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企业过分追求短期超额利润, 导致部分企业服务质量差 ,社会效益不明显,经营业绩不佳。 1.2.3 体育产业法规不健全,调控机制还未形成 目前我国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 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因此,在 综合 性规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制定有关实施细则,如体育产业经营的申办条件、经营条件、从 业人员的资格认证等。 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体育产业实 践 的发展,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调控机制还未形成。 2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展望 从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成为该国 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性产业,由于体育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不仅能为社会创造大量的 就业机会,对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 我们认 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2.1 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从三次产业的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将持续下降,第二 产业的比重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最终要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将成为我 国最具发潜力的产业。 而体育产业中的本体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产业结 构和立法的角度来看,体育产业不象某些产业的发展受到产业发展方向的限制,也不会受到 日益关注人类健康问题的环境组织和消费者组织的责难,而只会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和 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日益受到欢迎。 随着中国“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启动和 具体实施,体育产业作为两个计划的重要组成,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各运动项目的发展 逐步朝社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2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1996年到2000年,我国人均居民的收入水平将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其 中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将由1990年的1387元增加到2000年的662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人年 均收入增长7.3%。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58%,城镇居民恩 格尔系数已达40%,按联合国划分贫富标准,我国成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 转变。 人均收入的变化将引起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即当家庭收入增加时,用于购买食物 的支出相对减少,用于衣服、住房、燃料等方面的支出变动不大,而用于教育、卫生、娱乐 、健身等方面的支出则显著增加。 另外,由于我国家庭小型化,家庭劳务随科学技术的发展 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再加上社会服务化水平的提高和五天工作制的实施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 闲暇,这从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人们 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无疑将扩大体育用品市场的范围,为体育产业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中国体育市场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 市场需求主要是由具有一定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的消费者所决定。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购买力和购买欲望增强,体育产业 将最具发展潜力。 据安徽省对全省城镇1260名市民抽样调查,年人均体育消费为232元 , 占全年人均生活费的68%,以此推算,全国现有城镇居民约3亿,全国体育市场规模就可达70 0亿元,这还不包括占中国市场70%的中国广大农村体育产业市场。 以健身器材为例,据 统计,北京市场的销售额近几年来几乎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 目前国内已有生产体育器材 的厂家约120家,年产值约为4亿,如果我国12亿人口,3亿多家庭中有1/10的人口或每个家 庭配备1台健身器械,仅健身器械的年销售额至少可达到300亿。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 外部环境,通过调整行业布局,优化 资源配置,使我国体育产业的增长转移到依靠本体产业的轨道上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对中小企业的改造,转变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我们认为,通过政府的大 力扶助和企业的不断努力,面对国内巨大的体育产业市场,中国体育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 展。